邹至庄:从象牙塔中的理论到改革实践

[韩再芬] 时间:2025-04-05 16:58:51 来源:龙游曲沼网 作者:古天乐 点击:11次

关于所有自然给予我们的东西,我们总是先获得其潜能然后显露其活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阳明并不否定自然界的先在性,没有自然界的生命创造,良知之灵明是不会发现的。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

邹至庄:从象牙塔中的理论到改革实践

明道云:‘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对植物的悯恤之心,都是仁在动物与植物中间的流行发用。明明德则是大人之学的根本宗旨。但这种意识、精神不是与形体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其特点只在于它是主宰身体的。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21] 良知为根,换个说法,就是良知才是人的生命的根子。从生即仁的意义上理解心外无物,就能明白,王阳明所说的物,都是生生不息之理即仁之中的一切事与物,包括人的意向活动与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从名词讲,道者道也,即道路之义,但又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道路,而是志于道之道,即君子所应追求的道德理想。

但在刘宗周看来,这些说法正是错认意的结果。因此,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而是意志这种意识。这里只想指出一点,王阳明晚年更加追求超越的境界,更加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更加强调要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29],即在源头上用功。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44] 这样就把诚意提到最重要的地位,以诚意为根本功夫,而不是在所谓致良知上下功夫。[11] 意志之对于人,如同居室行路一样不可缺,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君子只能靠意志吃饭。

邹至庄:从象牙塔中的理论到改革实践

三、诚意与好恶之情 儒家的意志哲学至王阳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下面是一段重要对话: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唯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20]《传习录上》,《阳明全书》卷一。志与意都属情,‘情字较大。

另一方面,在论述独体时又将情感说成是其根本内容,这就是以情感为意志之骨子了。儒家的人性学说是主情的,不是主智的,也不是主意的,但又不是否定智性和意志。怎样理解情感与意志的关系呢? 很清楚,仁义是从德性上说的,仁义就是人之德性,是先天得来的,这说明人生来就是尊贵的。儒家并没有从制度上改造社会的理论,孟子虽然提出汤武革命之说,但并没有建立起如何保护人民权利的社会学说,他们的德治、仁政之说是一种理想化、道德化的社会政治学说,缺乏可操作性。

这一点最重要,也最能代表儒家哲学的基本观点。从这种理解出发,刘宗周将情感视为虚位,将意志视为定名。

邹至庄:从象牙塔中的理论到改革实践

[38]《商疑十则答史子复》,《刘子全书》卷九。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就是从这一前提出发的,但这并不是必然的,诚意之所以重要、所以必要,关键也在这里。

总之,儒家关于心的学说,关于心之动静、有无、寂感、隐显、微危、未发已发,等等,都在意志上得到了统一。[3] 从这些谈话可以看出,志于学是志于道的基础,而志于道是志于学的目的。朱子以‘所发训意,非是。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儒家并不认为自由与认识相关联,倒是与意向、意志相关联。仁和勇都属于情感范畴,孔子所说的当仁不让,就表现出仁者之勇。

胡塞尔的意向学说是观念论的,更确切地说,是本质论的,他所要还原的本质,就是主体认识观念的意向性。[43]《商疑十则答史子复》,《刘子全书》卷九。

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但是,如果将知作为存在问题、本体论问题,那就错了,因此,他批评阳明将知字认粗了。

又以‘独知偏属之动,是以念为知也。在孔子那个时代,志和意是有区别的。

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之所以这样做,完全出于自己的道德意志,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或其他的考虑。只向南,非起身至南也。所发则是从功能、作用上说,必有所存而后有所发,朱子、阳明既然以意为心之所发,那么,什么是心之所存呢?按照朱子的说法,所存是心体即性,按照阳明的说法,所存是天植灵根之良知。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46]《学言中》,《刘子全书》卷十一。

好恶意之情,生而有此好恶之谓意之性。但意向性也是由未发状态的情感(朱子称之为性)决定的,可称之为情感意向。

[49]《圣学宗要·阳明王子》,《刘子全书》卷五。从目的性的意义去理解,就比较容易解释,为什么人的德性是好的、善的。

[35]《学言上》,《刘子全书》卷十。‘性、情字皆从‘心,所以说‘心统性情。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刘宗周为了建立真正的意志哲学,认为有必要对那些人们容易混淆而实际上与意志没有本质联系的词语加以清理,意念就是其中之一。它有似于意向客体,但又不同于胡塞尔意义上的意向客体,它是由主体的具体行为、感性活动完成的,同时又是具体行为、感性活动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这种行为与活动是有对象的,是指向客体的,这种客体就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客体。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意念则是时有时无、或动或静,变化无常、起灭无定的。但是,意志虽然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行,行的主意和行毕竟不是一回事,这是意志和知相联系的另一层意思,即避免冥行妄作。

朱子训格为至,即物而穷理,以求至乎其极,就此而言,是一种向外求知的功夫。意志则表示情感有所定向,使情感具有道德目的性,这就是善或至善。

(责任编辑:张峰奇)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